編者按:體育賽事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滿足體育愛好者觀賽需求的同時,還通過“跟著賽事去旅行”等方式推動賽事所在地區經濟的發展。為了深入了解賽事經濟的發展特色和未來,我們特別邀請了多位賽事主辦方進行深度對話。本報今起開設產業“體談”專欄,展現更多關于體育賽事創新發展的思考,為探索體育產業的新路徑貢獻更多思想和智慧。
國慶期間,2024年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(WTT)中國大滿貫賽在北京首鋼園火熱舉行,不僅展現了乒乓球運動的魅力,更成為賽事消費經濟的成功案例。賽事期間,票房收入5700萬元;對接企業近50家,實現招商收入2500萬元;首鋼園區游覽人數近40萬人,假期日均入園游客達7萬人次,餐飲、住宿、商業累計銷售約2900萬元。那么這項賽事背后的成功秘訣是什么?記者專訪了國際乒聯首席執行官兼WTT世界乒聯首席執行官史蒂夫·丹頓。
記者:WTT中國大滿貫這次成功舉辦最重要的經驗是什么?
史蒂夫·丹頓:首先,中國大滿貫是今年WTT大滿貫賽事的第三站,無論是3月的新加坡大滿貫還是5月的沙特大滿貫都給我們積累了很多啟發和經驗,讓我們更有信心在中國舉辦大滿貫賽事。
其次,WTT高度重視與賽事組委會的合作,實現雙方共同目標。2024年在重慶和太原成功舉辦了冠軍賽和常規挑戰賽,兩站賽事都非常圓滿。雙方高度認可彼此之間的合作,有很不錯的影響和反饋,這也為我們增添了辦賽信心。
再次,賽事舉辦地非常關鍵。北京有著非常濃厚的乒乓球文化,是世界上唯一一座“雙奧之城”,“雙奧遺產”賦予了北京這座城市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,同時北京也在發揮“雙奧之城”優勢。這次比賽的場地在北京首鋼園區,冬奧時期的冰球館改造成WTT比賽的主場館——八極場,短道速滑館變成二號館,花樣滑冰館則化身為球員的訓練館,成功實現了“冰乒轉換”。當我們站在中國大滿貫的比賽場地,想象當年煉鋼工人熱火朝天工作的場景,以及兩年多前冬奧會的盛況,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。賽事期間首鋼園區馬路兩側的賽事旗幟高高掛起,各交通樞紐站、商圈LED大燈、景區隨處可見賽事相關元素,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北京人民對此次大滿貫賽事的期待與重視。我們對中國大滿貫賽事非常滿意,無論是票房收入還是比賽本身,也期待之后能在中國舉辦更多的WTT系列賽事。
記者:WTT的觀眾和消費者主要是哪些年齡群體?這個群體的特點是什么?
史蒂夫·丹頓:目前乒乓球在全球的普及度非常高,在國際乒聯注冊的成員協會為228個,在國際單項組織中比足球和籃球都多。WTT從成立開始,致力于為球員提供更好的參賽體驗和展示自己的舞臺,目前球迷群體以年輕人居多。但這次中國大滿貫比賽周期在“十一”黃金周,有一部分觀眾是一家人一起來觀賽,這是與以前賽事不同的。
我們非常希望能為WTT現場觀賽的球迷提供更好的賽事體驗,中國大滿貫開幕式有知名歌手為賽事開場,為比賽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正賽第一天,我們還邀請了首鋼8位勞模在賽場邊觀賽,他們是首鋼的建設者,也是歷史與發展最好的見證者。同時,我們還為每一位參賽球員免費發放了兩張自己所在場次的親屬票,讓他們在距離賽場最近的地方觀看自己親人朋友的比賽,這都是WTT為增強觀察體驗所作出的努力。當然,我們也因此看到了馬龍的兩個調皮可愛的孩子,他們讓WTT激烈的競賽變得更加溫馨。
近幾年,王楚欽、孫穎莎、勒布倫兄弟,以及瑞典莫雷加德等新生代球星擁有龐大數量的球迷,這也表明了新時代偶像的力量;同時,北京向我們證明了有更多球迷非常了解乒乓球的歷史。舉個例子,本次大滿貫是約根·佩爾森最后一次執教瑞典男隊,我們為此專門組織了佩爾森帶領瑞典男隊4名球員特魯斯·莫雷加德、安東·卡爾伯格、馬蒂亞斯·法爾克、克里斯蒂安·卡爾森一起舉行球員見面會,盡管是在上午10點,當天還下著雨,但北京球迷仍然提前幾個小時排隊,表達他們對佩爾森的致敬。他們甚至把佩爾森的老照片做成海報請他簽名。這讓我們非常欣慰,因為北京的球迷不僅了解現在的乒乓球員,更了解世界乒乓球的歷史,我們發自內心感動,也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。
記者:這次WTT中國大滿貫的火熱,和當前的乒乓球熱有很大關系,未來這股熱潮會不會持續推動賽事的發展?
史蒂夫·丹頓:乒乓球不僅是中國的,也是世界的。WTT是世界性的國際組織。截至目前,WTT級別最高的10個比賽,積分1000+(4個大滿貫+1個總決賽+5個冠軍賽)的舉辦地分別是:中國北京、新加坡、沙特吉達、美國拉斯維加斯、日本福岡、韓國仁川、德國法蘭克福、法國蒙彼利埃、中國重慶和中國澳門。WTT重點賽事的舉辦城市其實和世界經濟發達地區相吻合。喜歡WTT的球迷可以看到,WTT2024年一共舉辦96站比賽(WTT系列賽+支線賽+青少年系列賽),為全世界各個級別的球員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。中國今年只舉辦了4站WTT系列賽,更多比賽在中國以外的城市舉辦。
當然,這也證明了中國辦賽非常成功,吸引了全世界球迷的關注。以中國大滿貫為例,社交媒體數據有著領先的優勢,微博平臺相關熱搜達390多條,熱搜第一有21條之多。央視頻平臺觸達人次5.4億,央視的平均收視率不僅名列國慶期間收視率第一名,更是第二名的1.6倍。
WTT著眼于建立世界頂尖的乒乓球平臺,當下市場營銷的重心是擴大平臺的影響力,之后我們將舉辦更多比賽。
不可否認,球星為WTT推廣起到很大助推作用。每個運動項目都有自己的超級明星,以前我們有王楠、張怡寧、馬琳、王皓,后來有丁寧、劉詩雯、馬龍。現在,孫穎莎、王楚欽也擁有自己的球迷群體。當下眾多球迷對WTT的推廣起到很好的作用,因為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很活躍,關于WTT的討論也越來越多,我衷心地感謝球迷對WTT的喜愛,這對平臺發展很重要。同時我們也廣泛地接受來自大家的批評和建議,因為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,那就是讓乒乓球在世界的發展越來越好。
記者:這次WTT中國大滿貫的收入構成是怎么樣的?未來還會有哪些新的消費增長點?下一個發力方向是什么?
史蒂夫·丹頓:WTT中國大滿貫帶動了首鋼園區周邊區域的經濟增長,根據人流量統計,10月1日首鋼園入園游客超過6萬人,2日、3日、4日均超過7萬人。中國大滿貫的門票總收入將近6000萬元,主要歸舉辦地城市,這也會增加城市舉辦WTT比賽的動力和信心。
為了照顧更多的球迷,我們還設有球迷大滿貫公園,在賽季期間共計接待了5.8萬人次,一張門票88元(早鳥票人民幣68元),可以在園區里的大屏幕前觀賽,同時還可以吃東西、購物、參與小游戲等,提供更豐富的體驗;最重要的是,在大滿貫公園還有球員見面會,這也是WTT最重要的文化之一。未來我們也會關注更多市場,WTT希望在更多市場拓展頂級贊助商,向世界展示乒乓球作為頂級運動的魅力。
記者:未來,WTT的發展方向是什么?
史蒂夫·丹頓:作為國際體育組織的CEO,這個問題是我每天都在思考和謀劃的。WTT于2021年成立,正式開始了乒乓球職業化歷程。我們建立了金字塔型的賽事架構,希望不僅僅是中國球員,更希望全世界想把乒乓球當職業的人,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。尤其是年輕球員能有更多機會和更大的舞臺去鍛煉球技、展示魅力。(轉自12月4日《中國體育報》01版)